2021-02-25 10:39:13
在文明社會,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有多重要呢?我們必須借助語言才能表達自己的需求、情感和思想;我們只有通過語言才能與他人交流,才能有正常的人際交往;一切人類的知識和智慧都是通過語言來傳遞,借助語言來創(chuàng)造的。如果我們不能通過語言來準確、恰當?shù)乇磉_自己的需求和喜怒哀樂,不能通過禮貌的、有教養(yǎng)的、準確的、對方能聽懂的語言與他人溝通和交流,那么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會面臨很多麻煩和困難,甚至寸步難行。更有甚者,如果我們正當?shù)那榫w情感不能通過語言在人際交流中得到合理的表達、宣泄和排遣,那么,就會產生很多情感問題甚至精神問題。
幼兒階段是語言能力發(fā)展的關鍵期。民族地區(qū)學前兒童應當學習什么語言呢?
1993年,我跟隨北師大梁志燊、張念蕓兩位老師去廣西玉林,為聯(lián)合國兒童基金會做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培訓項目。從多元文化的角度、學者的角度、理想主義的角度,我們對少數(shù)民族語言教育很感興趣,很想了解壯語的教學情況,很希望看到壯語在壯族有很好的傳承。但是,全程陪同我們的自治區(qū)教育廳負責同志說,壯語日漸式微,壯族家長希望孩子把學習壯語的課時用來學習其他更實用的課程,比如英語。一些家長甚至說:“孩子學習壯語有什么用呢?社會上有哪一個工作是需要用壯語的呢?誰說壯語重要,需要傳承,那就讓他的孩子去學吧?!?/p>
這次經歷讓我至今都難以忘懷。人的教育、民族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而是很復雜的。不是教育者以為對的、好的,就一定會被接受。
20多年過去了,當下,民族地區(qū)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正逐步成為共識,甚至上升到國家戰(zhàn)略的高度,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重要性。過去,不會說普通話一直是少數(shù)民族兒童的“人生第一道坎”,進入小學后就成了進一步學習的障礙,甚至嚴重阻礙他們順利接受義務教育,使得他們的學習積極性、自尊心、自信心都備受打擊,甚至導致厭學輟學,影響他們日后走出大山對外交往、謀生。因此,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是少數(shù)民族學前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并融入社會最重要的基礎,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掌握語言交際工具,有助于從根本上提升民族教育水平,推動民族地區(qū)的社會進步,更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身份認同。
那么,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,到底應該學什么?教師應該怎么教呢?
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應當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相結合
目前,民族地區(qū)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行動,努力按照“一村一幼”的標準,一個行政村至少配備一個幼教點,充分利用閑置公共資源,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招募教師,每個幼教點配置兩名學前輔導員,由教育部門統(tǒng)一管理,對所有適齡兒童提供免費的學前教育和普通話教學。
當前,必須把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和幼兒園語言教育相結合,在教材和教學內容上下功夫,加強教材建設,精心安排教學內容。
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絕不僅僅是簡單地教幼兒學會普通話的發(fā)音,學會普通話的日常用語,聽懂普通話的字面意思,學會從本民族語言的常用字詞向普通話的轉換,不是簡單地用普通話的字詞句式替代本民族的語言,而是要把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結合起來,通過學習普通話,全面學習漢語的優(yōu)美、凝練、高雅、深刻。因此,必須高度重視教材建設,重視教材語言文字的規(guī)范性、文學性、思想性,通過文字優(yōu)美的高質量的教材,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本身的魅力,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,提高教學效率,而不能盲目依賴文字簡單粗糙、未經深入推敲的本土教材或園本教材。
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應當和培養(yǎng)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相結合
葉圣陶先生曾說過:“什么是教育?培養(yǎng)良好的習慣就是教育?!彼终f:“我當然要教小朋友識字讀書,可是,我不把教識字、教讀書認為終極的目的。我要從這方面養(yǎng)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。有一派心理學者說,思想是不出聲的語言,所以語言的好習慣,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……教識字、教讀書只是手段,養(yǎng)成他們語言的好習慣,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,才是終極目的?!?/p>
什么是好的語言習慣?用詞造句表達準確,句子完整,語氣溫和有禮貌,盡可能有問必答,不用和少用反問句,語言文明,不說臟話。
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需要從小培養(yǎng)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語言能力,學會用普通話表達自己,表達自己的需求、情感、想法。因此,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會孩子普通話的發(fā)音和字詞句,還要有意識地培養(yǎng)幼兒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、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。
為此,教師自身必須具有良好的語言習慣,只有教師自己具備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語言修養(yǎng),才能日積月累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,也才有可能真正培養(yǎng)孩子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語言能力。然而,現(xiàn)階段民族地區(qū)幼教點招募的教師基本上是具備一定條件的本地人,教師的語言水平、語言習慣、語言修養(yǎng)仍然有待提高。當前,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避免以下兩個誤區(qū):一是為了表示教態(tài)親切,經常模仿孩子的口氣,奶聲奶氣,用很多不必要的疊字,口頭語言不規(guī)范,不文雅,過于隨意。二是在做家長工作的時候,為了樹立威信,經常用命令的語調跟家長說話,對話語言缺少平等和尊重。
當前,有關部門必須著力提高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,關注教師的語言習慣、語言修養(yǎng),切實提高民族地區(qū)幼兒教師普通話的教學水平。教師的在職培訓不能僅僅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,還應當切實幫助教師積累一定數(shù)量的、高質量的兒童文學作品,促使教師對這些優(yōu)秀作品爛熟于心,豐富自身的詞匯和表達。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積累,如果教師的詞匯很貧乏,如果教師對優(yōu)美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缺少精當?shù)捏w會和認識,再好的教學方法也無濟于事。
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應當成為豐富少數(shù)民族兒童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徑
語言不僅是一種文化現(xiàn)象,更凝聚、承載了民族的歷史、傳統(tǒng)、意識形態(tài)和意志。在民族地區(qū)開展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行動,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學會說普通話了之后,能夠在旅游景點向游客兜售生意,養(yǎng)活自己,甚至有朝一日能夠走出大山,自食其力。我們的目的是培養(yǎng)孩子從小胸懷祖國、放眼世界。開闊眼界并不會讓孩子長大以后嫌棄家鄉(xiāng)、嫌棄農村——相反,我們是要讓孩子熱愛家鄉(xiāng)、建設家鄉(xiāng)。試想,孩子從小學會普通話,將來長大以后,即使只是在當?shù)貜氖乱环萜掌胀ㄍǖ墓ぷ?,也能通過從小學習的優(yōu)美詩歌在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中獲得詩意和美感,從而使得我們的語言教育意義深遠。
從這個意義上看,在民族地區(qū)推廣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,是務實、智慧且充滿遠見的。只有把民族地區(qū)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有機結合起來,加強教材建設,重視教材語言文字的規(guī)范性、文學性、思想性,切實提高幼兒教師的語言水平、語言習慣、語言修養(yǎng),全面培養(yǎng)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習慣,才能切實體現(xiàn)“學前學會普通話”的成效,真正提高民族地區(qū)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,豐富兒童的精神生活,使他們終身受益。
來源:《中國民族教育》雜志2021年第2期,作者:王懿穎(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珠寶學院學前教育系教授、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)